胡兆意——著名的电力专家

   2017-07-24 图说智能化3150
核心提示:胡兆意,男,1931年冬生,甘肃省陇西县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1955年西北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毕业,1958年至1960年在苏联直流研究院进修,曾任电力部电力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技术经济研究所总工程师。
 原标题:建国方略世纪梦 高峡电力助东风

作者:《定西日报》记者——王长华

来源:1、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申请特约通讯员

2、定西新闻网: http://www.dingxidaily.com/news/bencandy.php?fid=181&id=56268
 3、中国智能化网http://www.zgznh.com/news/show-852470.html

胡兆意简介:

胡兆意,男,1931年冬生,甘肃省陇西县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1955年西北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毕业,1958年至1960年在苏联直流研究院进修,曾任电力部电力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技术经济研究所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能源与电力技术经济研究和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为发展我国电力工程技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中国电力发展规划、现代决策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长江三峡工程综合经济研究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其中《2000年的中国(能源)》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西部能源战略研究报告》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三峡工程对国民经济及长洒流域与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的研究》获能源部二等奖。代表著作有《中国电力弹性经济评价》等,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有《电力严重短缺的成因与缓解对策》《建立电力工业发展宏观决策指标体系的意见》《电力发展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我国节电战占略研究》等。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曾轮廓地设想,在长江水系宜昌上游筑大坝,“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56年,毛泽东视察长江水利枢纽时,在《水调歌头·游泳》里写道:“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表现了诗人毛泽东浪漫主义的远景想象。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近7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电力,从一穷二白的基础开始,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年,诗人毛泽东在词作中的瑰丽想象,“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经过电力科学工作者和建设者的努力,已经变为现实!

而已届耄耋之年的胡兆意先生,就是新中国电力科学从蹒跚起步到走向辉煌这一伟大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抚今追昔,令人感叹唏嘘!

初到三峡

1932年1月,胡兆意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是木匠。多年以后,胡兆意还非常感恩于木匠出身的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他说,自己今天能够有点成就,应该归功于先人的积德。想当年,父亲背着工具箱,走南闯北,进百家门,吃千家饭,为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盖房屋,打家具,积德行善,给儿孙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自己算是沾了父亲的光。

7岁那年,胡兆意上了私塾。跟着杨师傅念完《四书》,就转入文昌宫小学上洋学堂。由于作文还行,就直接插班到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学堂里开设了历史、地理、国语等课程。初中期间,他的文理都行,在初三时进入前十名,被保送上了高中。

1951年,胡兆意考入西北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在校期间,他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毕业后,胡兆意被分配到电业管理总局北京电力设计分局电力系统室。不久,北京电力设计分局改名为“北京电力设计分院”。

1956年4月,由北京电力设计分院、西北电业管理局和西北电力设计院抽调人员,参加中央选厂组,去西北为军工厂选定厂址。胡兆意被单位抽调,成为选厂组成员之一。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吉普车。他们先后到兰州、西宁等地,奔波辗转,进行选厂。

记得正在青海选厂的时候,工作单位北京电力设计院给他打来电话,让他立即结束手头的工作,马上回京。

他心想,有多么要紧的事?催得这么急?

回到单位,领导告诉他,原来是周恩来总理下的命令,中央要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总理亲自挂帅,下设办公室,主任是林一山。

5月,胡兆意他们到达三峡地区,在宜昌以上的长江沿岸进行实地考察。

7月,由于天气十分炎热,考察组上了庐山,占用了一座楼,连续工作两个月,主要是搜集和整理三峡地区的经济、水文和气象资料。

这一年的6月,毛泽东主席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他以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联想到将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从设想开始,一步一步地变成了现实。

而刚出校门才一年的胡兆意,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是这样不期然地和伟人的宏伟构想,和新中国电力科学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论证三峡工程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已对防洪、发电和航运起了巨大作用。

“七五攻关子题研究报告”《长江三峡对国民经济及长江流域与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的研究》(下文简称《研究》),是由能源部电力科学研究院于1990年5月出具的,这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就是胡兆意。这时,三峡工程还没有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由此可见,这份研究报告,对于促进三峡工程的上马,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至于这项研究获得能源部二等奖,那是后来的事。

这份油印的报告,封面上印着“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的字样,还标有“内部”二字。翻阅这份研究报告,也许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

《研究》从国家产业政策、社会地区平衡、生态效应等诸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全国、对长江流域、对三峡地区近期和远景、直接和间接的贡献与影响。

根据我国国土利用规划设想,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布局将以东部沿海地区和贯穿东西的长江沿岸经济带相结合的T字形为主轴线,以联结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为二级轴线,构成国土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的基本框架。长江干流将是主轴线上的主动脉,三峡水利枢纽则是主动脉上的关键工程。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综合效益显著,具有开发中部腹地和承东启西的作用。

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长江中游的洪泛区主要包括荆江南北的鱼米之乡,即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平原,它们都是全国十大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两千年来,这两个地区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洪灾,大洪灾大减产、小洪灾小减产。为此,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防汛修堤。20世纪以来,长江曾在1931、1935、1954年发生三次大洪水(还不是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遭灾死亡人口分别为14.55万人,14.2万人和3.3万人。1954年受灾人口达1888万人,淹没耕地4755万亩,房屋倒塌427万间,京广铁路武汉地段三个月不能正常运行。三峡工程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它能控制荆江地区的洪水来源95%以上,尚无以三峡工程等效或接近等效的替代方案。三峡工程与上游干支流有关水库以及与中下游现有堤垸联合运用,共同发挥其拦洪作用,可以根治荆江地区的洪灾威胁。

三峡工程可以缓解全国缺电的严重局面。20世纪70——90年代以来,我国长期缺电,但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世界各国也大都是开发水电。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1000多亿千瓦时,装机总容量2200万千瓦,离负荷中心近,经济效益大,长江三峡以东大型水电站已基本开发。三峡电站是解决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最好的水电资源,可为满足华中、华东电力的需求,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电力工业内部结构做出贡献。

三峡工程能使长江形成“黄金水道”。三峡枢纽位于宜昌上游40公里处,水库建成后具有上蓄小调的作用,使川江河段的年通过能力可达到5000万吨,枯水期下泄流量可由原来的3000立方米每秒增至5000立方米每秒,平均水深可增加0.5——0.7米,若再结合少量的疏深工程,大型船队可以全年通航,从而形成客、货运分流的运输通道。不利因素有二:一是库尾迴水变动区出浅会影响通航;二是施工期亦将影响通航,但均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三峡工程可以促进库区(川东)经济振兴。三峡库区四川境内的涪陵与万县地区,安置移民的难度很大,但是,也要看到,被淹的土地形成了巨大的水体,除了转化为价值更高的电能与航运效益外,其广宽的水域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条件。在工程建设期的20年内,库区将估计投入资金110.61亿元,这是建国30多年来国家对这一地区投资总和(18亿元)的6倍多(实际投入200多亿元)。这一巨额投入,将会给库区经济带来活力。耕地锐减,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得到补偿;通过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峡工程对“南水北调”将产生积极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枯水期下泄流量将不低于5000立方米每秒,是目前枯水流量2700立方米每秒的1.85倍,这对东线引水有利;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承担中间调峰任务,能允许丹江口水库逐步地以担负灌溉和向北调水为主要任务,有利于中线引水;从远景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丹江口水量经过沿途消耗已不可能有很多水越过黄河北送。三峡工程建成后,则可从水库或其下游补水,扩大汉江北调水量。

三峡工程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三峡工程面临的许多技术关键,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属于尖端技术,如泥沙运动规律问题、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平衡重式升船机、多级双线船闸等。

另外,三峡工程在促进长江流域平衡发展中,可缓解全流域交通与能源极其紧张的局面,为沿江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作良好条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合理配置。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指兴建工程而引起的生态环境后果,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对自然资源、景观,物种资源的丧失和破坏,环境质量的降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限制或约束人们对资源的利用,降低经济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等。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库区气候变化、水环境变化、泥沙淤积、环境地质、对上、中、下游洪涝产生的影响、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库区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及鱼类的影响、对库区土壤与农业生态的影响等;另外,在社会生态环境方面,主要有库区淹没、库区环境容量、发电、航运、人群健康、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文物景观等。

针对以上有利和不利影响,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正负效应,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表格形式,进行全面的综合与归纳,做出最终评价。

为此,胡兆意带领研究生们,对工程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初步归纳为46个环境参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正负效应总分为249.5分,其中正效应152分,占60.9%;负效应97.5分,占39.1%,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正效应占主导地位。

总之,三峡工程这一重大研究课题,是一个跨行业、多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并且体现国家某些经济政策的课题!这是胡兆意和研究生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多年后,每当胡兆意和研究生们回忆起当年论证三峡工程时那紧张的日日夜夜,他们都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决定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的命运!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兴建三峡工程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点;促进生产力合理配置;在众多的生态效应各因素中,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国力是可以承受的;早建三峡带有抢时间的现实意义。

以能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1985年8月5日,由国务院经济中心、国家计划经济中心、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经济日报社及西部十一省、区联合发起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在兰州召开,中心议题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全国经济发展中西部与东部的关系”。

而在此会议之前的5月中旬,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就接受委托,进行了“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的调研。胡兆意小组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提出了《以能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报告。

报告从西部能源特点及现状出发,根据全国经济发展对西部能源开发的要求,参考美苏两国开发边远地区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西部能源开发目标与实现的策略及措施提出了设想。报告获得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苏联开发东部和美国开发西部来看,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苏美两国开发各自边远地区的共同点是:先行建设铁路,都从能源开始发展当地经济,都是从重点地区开发着手,都是重视科研工作,调查研究和规划工作动手时间早,都是采取灵活多样的鼓励开发政策,都发生过农业不协调和生态环境问题。

上述六条经验中,就能源方面,再进一步分析,有三条共同之处,也值得我们在西部能源建设中借鉴:重视水能的开发利用,能源工业与高耗能工业一起配置,都是扩大电网。

我国西部的自然条件不如美国西部,那里靠近太平洋,海岸线长,气候湿润。我国西部除广西外,没有出海口,而且西部及北部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地质情况复杂,和苏联东部有些相似。但我国西部的四川、陕西等靠东的结合地带,大多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比苏联东部优越。我国已建设了通往西北、西南的铁路,黄河上游水能开发已取得成绩,长江中上游及红水河流域即将开发,西部各省都有若干个工业雏形,有了再扩大的基地,现在需要我们按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西部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的西部地区能源还处在开发初期,是解决我国未来能源希望之所在。纵观西部能源趋势,把电力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是有战略意义的。以电促煤炭开发,促水利水电工程。因为有充裕廉价电力,可加速实现农村电气化,改善生态环境,吸引能源密集工业发展西部经济,外送电力,缓和交通压力,发展西部电力对全国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西部电网及与其他地区的联网建设是缓解全国缺电状况,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联网效益还有:东西部的时差及负荷结构不同,可取得显著的错峰效益;东西部河流来水的丰枯期差异,可取得补偿调节的效益;还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降低发电成本等。

在“以能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研究课题中,如何恰当地布局部分高能耗工业?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胡兆意他们采用模糊决策的方法,对电解铝、黑色冶金及重化工(不含石油化工)基地的建立,提出了科学中肯的意见,对我国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这些重大工业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另外,开发西部能源,进行“西电东送”,兴建能源密集型工业,不但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使东部地区不再发展多的高能耗工业,以缓和东部能源需求,减少煤炭运输,减轻东部交通运输的负担。

另外,在2006年,针对宏观决策部门及电力行业人士中存在的“电力过剩”论,胡兆意教授非常清醒地提醒:要慎谈电力过剩!

在相当长时期内(少则20年),我国的电力供应偏紧是长时间的,而相对平衡宽松则是短时的。这是因为,用电设备容量的增长高于发电设备容量的增长,一次能源和资金长期制约电力供应,电力要消耗巨大的一次能源,建设需要巨大资金。世界银行在1984年考察中国及发展中国家时,曾提出电力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中国则长期徘徊在1.5%左右,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2%以上。世界各国尚未出现电力过剩,我国正处在实现工业化中后期过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第三产业急待兴起,都需要电力的支持,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还得维持较长时间。


中国的能源现状与展望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国能源研究的科学家,胡兆意教授对中国的能源现状有着全面的认识,他比常人更加清楚,中国能源的“家业”,究竟有多大。

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已使能源供需矛盾缓和,中国电力工业的改革;实行“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已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煤炭供应略大于消费;中国石油资源少,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增长快,从1993年开始石油净进口,进口量逐年增加;中国能源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能源系统的科技水平有显著提高。

中国能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能源资源与经济布局不协调;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单耗高。

中国保障能源供应要坚持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快石油和天然气及新能源开发的方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效和节能,引导能源投资向节能倾斜,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水电和天然气开发,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电、煤炭液化和新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发展洁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供低能耗、少污染的民用商品服务,实行中国能源工业的对外开放(《中国能源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的能源短缺现状是长期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路子,加快落实“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电”的能源建设,“以电促煤”,“以煤促运”,推行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决策的一体化。提高发电能源消耗消费比重,加快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推进技术革命,制定节能法规,增强全民节能意识(《我国能源供需特征与节能对策》)。


2050年中国电力发展预测研究

受前能源部计划司委托,由胡兆意领衔,有电力科学研究院和电力技术经济研究所人员参加的研究小组,对我国2000——2050年电力发展长期规划进行了研究,并以此预测电力需求与供应的前景,制定电力发展长期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计算机技术有可能产生新的理论、观念、艺术见解、新的技术进展、新的经济和政治创见。新的生产体制将职工从工厂和办公室里解放出来,回到以先进的电子科学为基础的家庭工业时代,重新突出以家庭作为社会中心的作用,电子家庭的出现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稳定,减少和分散了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也应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而将要面临的困难,莫过于人口、资源与环境限制。

目前世界正面临着人均资源急剧减少的问题,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很低,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的矛盾。

美国物理学家艾默里·洛文斯在其《能源战略:未来采取的道路》一文中指出:今后世界将依靠改进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反映了人类在谋取促使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时所面临的困境!这迫使人们必须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世界能源的状况迫使人们必须改变能源生产的传统道路,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多种能源来满足社会需求。

在各种能源开发中,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等新型的分散型电源开发和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在二氧化碳的限制方面,都具有与大型发电系统同等重要的意义。

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全球能源以及与能源有关的经济、环境等问题的广泛基础上。

1990年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飞跃时期,2020年以后将逐步过渡到平稳发展时期。预计从九十年代到2020年,电力需求仍将十分旺盛。

因此,中国的能源供应,除了进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以外,还要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属于太阳能丰富地区。从分布上看,西部和北部的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和甘肃等地区太阳能辐射总量较高,四川与贵州最少。在西藏、内蒙、新疆、宁夏等交通不便,常规能源昂贵而太阳能丰富的地区,由于人口分散,用电量有限,建立独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是合理的供电方式。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据估计为1.6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段及其岛屿。另外,内蒙和甘肃北部,风能亦较丰富。

中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台湾,全部地热井泉全年的天然散热量折合标准煤356万吨。已查明地热资源折合煤31.6亿吨,远景资源4480亿吨。我国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决定了开发利用的方式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只能在西藏、滇西和川西发展(《2050年中国电力发展预测研究》)。

作为一名电力科研工作者,胡兆意非常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他认为,基于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现有电力装置的技术改造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保证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在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以需求侧管理为核心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毋庸置疑的道路,发展新能源将是最终选择。

一个国家的电气化程度是其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在我国提供电气化水平是迫切的任务,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现的基础之一。

因此,要大力推广现代电子技术在技术改造中的应用,提高电厂寿命,提高自动化水平;在电力需求侧方面,要重点推广成熟的节电技术,研究负荷控制技术,加强余热、余压发电、热电联产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洁净煤燃烧,积极发展新能源,发展电网技术,拓宽和稳定进口渠道,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可靠动力。

作为一名电力科学家,胡兆意密切关注着国家电力科学的发展和世界能源行业的新动向,并为此激动。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重要讲话时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化石能源困局的治本之策,也是全球经济拉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

胡兆意谦逊地说,多年来,我研究的是传统能源,对于风、光、生物能等新能源,我没有研究,知之不多,认识不够。但是,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学生们中,就有不少研究新能源的,我现在应该向他们学习!还有,对于习近平主席倡议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我也关注得不够!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能源科学研究和建设,也应该对外开放!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题内之意!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非常富有远见卓识!我今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这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他的事业心永远是那样的年轻!

此生只做三件事

已是85岁高龄的胡兆意先生,每年在暑期,都要回到家乡陇西小住一段时间,一来避暑,二来看望父老乡亲,慰藉一下浓浓的乡愁。

每天,他仍然坚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窗前的书案上,压着一摞《人民日报》,沙发扶手上摆放着一本《2016世界能源与电力发展状况分析报告》,由国网能源研究院编著。编写组组长李琼慧,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说到学生,胡兆意先生马上就来了精神,他很快就找出一封名单,上面写着经常联系的学生的姓名、地址、职务、电话等等。

他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就做了三件事,学科基础初建成,这是指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电力科学有了初步的基础;三峡论证献浅见,这是说为三峡工程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博硕学生成栋梁,是指他带出了几十位博士生和硕士生,有的学生现在也开始带研究生了。

他在诗中写道:

参与三峡四十春,师生共写九篇章。决策指标成体系,利害权衡多思量。

屈指算来,从1956年在武汉参加长江规划开始,一直参与三峡工程,1996年,他还特意去三峡施工现场考察。这期间,他和学生们一共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九份报告。

令他欣慰的是,这些学生们,继承了胡兆意先生的“衣钵”,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为国家的能源事业,正在贡献着他们的才智。

现任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的唐元说,我是胡兆意老师的博士生。从1986年到1989年,在电力科学院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提出了“电力短缺形势下电力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上世纪电力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胡兆意先生是我国动能经济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和开拓者。在我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期间,他对我严格要求,认真传授知识。他的人品、学识和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终身受益,我始终不忘胡先生的培育之恩。

从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的胡兆光,是胡兆意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他回忆说,胡兆意先生是我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的专家。“文革”以后,是中国电力科学院在全国选取的几位专家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短缺非常严重。胡兆意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观点和建议被政府采纳,为我国电力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带领我们参加了三峡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以及许多项目的科学评估。我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许多课题研究及讨论,这也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原国网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伍萱,现任职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局。他说,胡兆意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有非常高的品德,不仅是我的学问导师,而且是我的人生导师,无论是为人还是作风方面,都是我的榜样。胡老师为人正直正派,个人修养好,经常教导我,无论是做事,还是干工作,都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他都及时指出来,帮助我改正。胡老师虽然平时要求严格,但同时也给予我具体的指导,并没有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胡老师还是一位严谨治学的恩师。他在研究和学习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喜欢刨根问底,紧扣细节和关键环节。时间长了,就帮助我养成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到现在我还受益匪浅。胡老师不仅对我要求严格,自我要求更严。我在读硕士的那段时间(1988——1991年),电脑还不普及,胡老师经常挑灯夜战,亲手撰写和粘贴重要报告,一连就是好几天,让我很受触动。胡老师还像一位慈父一样,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关心,经常问寒问暖,请我到他家里改善生活。我读书期间经常到胡老师家里吃饭,有时候都感觉不好意思。胡老师还经常问我父母、爱人和孩子的情况。我父母对胡老师非常敬重,到现在还经常问起他。我爱人和孩子都对胡老师非常感激。

白江红,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二处处长;

李琼慧,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所长;

……

这样一位为中国的电力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老科学家,甘为人梯育桃李,默默奉献几十春。

为此,他的学长史统朝先生,很是为他抱不平,写了一首诗感慨道:

南安多名士,唯无胡君名。赫赫三峡绩,才能全显尽。为国立奇功,世人有几知?(笔者注:陇西在历史上曾设过南安郡,所以,南安也是陇西的古称)

但是,胡兆意先生却不以为然,也写了一首诗《大可不必》,回应学长:

我本木匠子,手艺伴终生。唯务干实事,何须留虚名。国家待我厚,坦然无他求。学问如海洋,只识点滴痕。岂能与人比,愧对先人魂?

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胡兆意先生在过去的特殊年代,也遭遇过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很不愿意回忆,只是在退休后所写的诗文中,约略窥见那段特殊年代流给他的“印痕”。

如《文革度难关》:“一月工资七十八,五十寄京儿女花,十五邮陇养老父,十三留我生活用”,只因为自小就在穷困生活中长大,经济窘迫不算啥,最难熬的是天天挨批斗,戴着高帽子游行,没完没了。

胡兆意先生回忆说,就连上街游行戴的高帽子,还要他的妻子自己做,原因是妻子知道他的头大小!

就这样,他戴着“反动权威”的帽子,挂着“修正主义”的牌子,手提铜锣自己敲打,还要连声高喊:“我反动!”

幸运的是,胡兆意还没有被关进“牛棚”,只是每天必须早起打扫茅坑。这时,有一位善良的工人在暗中劝慰他,来日方长!让他坚持下去!这让他感到了人世间的一丝温暖!

熬过了那一段艰难的岁月,终于盼来了曙光。他写道:

打倒四人帮,正气得伸张。平反续党籍,回京谱新章。科研带学生,深感知识少。师生相激励,奋进科技堂。

对于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胡兆意先生并不愿意提及。

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路,胡兆意先生说,只有苏东坡的那首《定风波》,可以说写出了他的心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退休后,胡兆意先生在家乡陇西盖起了一座小楼。每天,他“竹杖芒鞋”,听着院子里的“穿林打叶声”,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依然不减一位老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0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智能输送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智能输送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怡鹏达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粤ICP备2023057463号  |  粤ICP备2023057463号-1